无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无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5|回复: 0

菜根谭的养生阐释(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3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菜根谭的养生阐释(1-5)

[原文]

前集OO一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释义]

人世间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抱定自身道德情操。似乎限制了在社会中生活中的自由,但反观那些弄权取势的人,哪一个不是风光一时,而万古凄凉呢?通达的人应透过表面现象去观察,去思考自己生命结束之后留给世界的东西,宁愿受一时的寂寞,也不要去牺牲自己的道德品质去逐求那使自己万古凄凉的东西啊!

现在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变化,人们受到诱惑的东西更多了。其中最大的诱惑应就是“名利”二字了。人们随波逐流,盲目地看着别人追逐这个东西,就随之模仿。其实如果能安静的思考,这真是自己需要的吗?这样的追逐使得自己快乐吗?这可以生出很多本质的问题。

“追寻完善的自我是你最伟大的事业。这种追寻在创造性的自我接受中只是一种拼搏。你生活的其他部分都不能超越这一意义。”([美]玛尔兹《活者不是为了痛苦》)“记住,不惜代价模仿他人是不会幸福的。你是独立的个体。你应该利用自己的优点,不要浪费。当你想去模仿他人时,你就在浪费。”(同上书)自我接受和自我实现是最重要的,完全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去追逐对自己来讲是存在矛盾的东西。

然而“名利”不是好的东西吗?应该把眼界放得远大些。以自我实现的胸怀去做事。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青年时立志“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样的志向是值得学习的。当然,对于伊藤博文的个人评价又是另一回事。人们喜欢把他与同时代的清代大臣李鸿章对比,两人都致力于国家的强盛。伊藤博文成功了,李鸿章失败了。但这又是历史环境的特殊所注定的,据说,李鸿章在德国订购了一艘军舰,但因为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军费去建颐和园,买不起了。日本听说了就全国募捐,天皇和皇后也都捐出了自己的物品,买下了此舰,此舰正是后来邓世昌下令去撞击的吉野。不过,虽然,日本人心中的伊藤博文是导师一级的人物,但他还是因为侵略被朝鲜义士刺杀了。而至于他的“万世名”如何,也留下了很多争论。

我们再看一下孙叔敖的故事。他原本是一位隐士,被推荐给楚庄王当了令尹(相当于宰相)。他善于教化,政绩卓越。有位叫做孤丘老人的拜访他,说:“高贵的人,有三怨,你要注意。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孙叔敖听了回答说:“我爵位越高,我心胸越谦卑;我官职越大,欲望就越小;我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多。”孙叔敖按照自己的说法做了,几次被降职、复职,浮沉自如。别人问他为什么复职时没有显得荣耀,降职时没有显得忧虑时,孙叔敖说:“官职爵禄的到来与失去与我无关,我追求的是顺其自然,悠闲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这些贵贱问题呢?”孔子曾高度评价孙叔敖的胸怀,认为生死都不能改变他的操守。

[养生提示]

《遵生八笺》是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所著,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全书十九卷,四十余万字。从八个方面论述了延年养生的方法,深受后世养生学家们的重视。现在我们节录的是此书中的“戒名利四字诀”一节。

“天清地宁,人物营营,名利奔迫,喜怒交争。思久厥寿。弥丧其生。何不寡欲,端守尔精?”

天地是那么的清静,然而世上生活的人们却为了名利的追求而忙碌不停,被喜怒不安的情绪侵扰。这样劳心费神一定会折损寿命。为什么不减少点欲望,认真守住自己的精气呢?

[原文]

前集OO二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释义]

在社会上生活,处世经验“浅”,说明他被感染的恶习少;而如果谋事很“深”,那说明他被污染也极深了。故而作为一个君子,不要一味地只追求做事的熟练通达。而忘记了抱朴求拙的涉世之道,与其装饰虚假,还不如 诚挚朴实。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破坏,人的自身的质朴纯真的意识也被虚假造作所替代了,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自然的非自然化””和“人的非人化”吧。暴露真思想被视为幼稚,袒放真性情则认同粗野。虚伪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这个问题,在老子那里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他认为人要生活的幸福,必须恢复自然天性、赤子之真。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有深厚道德的人,就好似初生的婴儿一样,毒虫猛兽凶禽都不能伤害他,他精骨柔弱而握物牢紧,没有男女交合的意识,而生殖器却可以勃起,这是精气旺盛的表现。他可以终日号哭而不会伤及喉咙,是和气达到极致的表现。精气旺盛和元气和谐是自然之常道,掌握了它,就是明智的,就可以达到养生延寿。反之,任性使气损耗精气,就会盛极而衰,是不合道的,无法达到天年,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在《道德经》里对复归于朴的论述很多,第28章有:“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20章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23章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需指出,老子只是在打比方。归于婴儿,抱朴守真,与婴儿的精神境界显然不是一回事。婴儿是未经世事,天真未丧,无知无识的混沌状态。成人的回归是一种超越,是一种精神层次更高的回归,是可贵的生命境界。用冯友兰的话来讲,婴儿的境界是一种自然境界,“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

[养生提示]

《丹台玉案》是明末医学家孙文胤所撰。全书共六卷,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对调摄养生,所论颇详。孙文胤从小体弱多病,他自己钻研诸家医书,并非常注重调摄养生,成为著名养生家。这里节选他的《丹台玉案》中的养生诀之一:贵达诀。

“静坐观空,皆为幻景。死生大事,蝶梦泡影。达者视之,千古一瞬。何与天真,日月凛凛。”

静坐下来,体验空灵的境界,自身的空灵也映现出世事人生的虚幻。人的生死,其实就象庄子梦中的蝴蝶或如水中的泡影一样,它们变幻无常,时间短暂。通晓机理的人,看人生的过程,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飘渺一瞬。与其追逐虚伪矫饰的东西,还不如恢复自己的真元本性,使它如日月一般光明,正气凛然地照在世间。

[原文]

前集OO三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释义]

君子的内心象青天白日一样明朗,没有一点阴暗的地方,别人一看就能够清清楚楚。而君子的才华,却如蕴在璞石的玉一样,不随便拿出来向人展示。

讲一个武则天时期的故事。

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御使张循宪奉命巡查河东一带,被一个问题难住了,问当地官员:“这里可有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有人推荐了曾作过平乡县尉,因为有过失被贬为百姓的张嘉贞,说这个人能力确实很强,张循宪认为有过失算不了什么,就派人把张嘉贞请了出来。张嘉贞确实能干,来到之后很快想出办法把问题解决了。并且张循宪请他起草了给武则天的奏章。

回到长安,张循宪向武则天汇报视察情况时,武则天提到了那件棘手的事,张循宪说:“这件事已经处理完毕。”并把处理的办法及结果详细地讲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很满意,对张循宪褒奖了几句。张循宪这时却说:“这件事不是微臣主意,那时我已经束手无策,是别人出的主意,把问题解决的。”于是,他把张嘉贞的事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说:“能虚心求教,采纳好的主意也是你长处所在。”然后有问张循宪对今后吏治与民情的想法。张循宪说:“我有奏章写好了在这里。”武则天看了奏章大为惊奇,说:“这奏章见解十分高超,建议妥当,说理透彻,文笔犀利。真想不到,你的见解最近进步这么大啊。”张循宪说:“启奏陛下,这份奏章并非出自臣下之手。”武则天问他为何不早说明,张循宪说:“奏章如果不对圣心,臣就不说了。”

张循宪正式向武则天举荐张循宪,武则天问应给他什么官职,张循宪说:“臣与张循宪相比,天壤之别,就请把我的官位让给他吧。”武则天说:“你对功劳不居,对荣誉不贪,保举贤良可以让出自己的官衔,如此诚恳的人,我怎么能以用了他而舍去你呢?”

后来武则天经考察,任用了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将张循宪提升为司员力郎中。

一个人,能与君子的称谓相配,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学问,很关键是他的志节。君子的人格是伟大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底宽。”古人强调自己独居隐室之时也不欺心的“慎独”之功。如果能作到张循宪那样心底无私,人就光明透彻了,还有什么奢求会让他内心不安呢?

[养生提示]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士和医学家。由于当时的梁武帝经常派人往茅山向他咨询朝政之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他所著《养性延命录》收集了南北朝之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系统的养生著作,在道教养生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处节选的是“教诫篇第—”的一部分

“无多者,几乎真人。大抵奢懒者寿,悭勤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凡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如果人能恰当地却除自己过多的欲求,那就接近真人的境界了。一般来说,将钱财不往心上放的“懒散”的人会长寿。而为了钱财而劳苦经营的人则会短命。这就是胸怀宽广与心劳神疲的不同结果。耕地的农民长寿,吃甘美酒肉的却短命,这就是欲望多少产生的效应。有学问而隐居的人,得病的人少,到处求进的人容易得病,这是心上的事物繁忙与轻闲不同造就的。所以说,平庸世俗的人争名逐利,得道的人很少追求。

[原文]

前集OO四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释义]

不趋炎附势的人,算是高洁的,然而更进一步,如果生活在其中,却不被其所污染,那就更清洁无比了。对玩弄小聪明、小机关不知的人,是有节气的,然而更进一步,懂得这些道理却不去使用的人,更是仁人志士。

现代人生活的世界,好象是一个相互算计、相互伪装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生活?也要学习别人的“生存之道”?“大多数人用各种保险保护自己。他们保护自己的生命、房子、汽车。当今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保险,然而,如果你需要真正的保险,走向自我实现,放松是你最佳的保险政策。”([美]玛尔兹《活者不是为了痛苦》)

曾国藩是清代有名的中兴名臣,在他攻取金陵之后,被封为一等侯爵,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曾国藩没有在此辉煌之际洋洋自得,反而忧虑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主动裁军,一个月之间,就裁去两万五千多人。古人说:“高处不胜寒,”曾国藩可以算是有大智慧者,他在居有高位时,更多地选择了知退韬晦之道,应该算是出污泥而不染的保身全生之道吧。

[养生提示]

《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第—(节选)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极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不求,倦而不已。故世之可患,恒在于智困,不在性动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以有限之性寻无趣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智矣。又为智以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养生篇》中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向秀说,人的生命因为先天禀赋的不同而有各自的极限),可是要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嵇康说:不经过思虑而产生的欲望,是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而产生爱憎分别的感受,是人的心智的作用。对人的先天本性,可以顺应它。如果认识到欲望对人的害处,而不去追逐它,则会使养生更进一步。所以世人最大的弱点,不是从人本性中来的欲望,而是被知识心智所困扰)。以有限的生命去驰逐无限的欲望,是危险的(郭象说,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毫无意义的追求,肯定会受到困惑不能解脱)。已经去追逐心智满足的人,受到束缚无法摆脱了(向秀说:已经认识到困惑了,还不知道停下来,只能陷入更大的困惑之中,危险呀)。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无为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APP|无为大事记|百度统计|无为论坛 ( [鲁ICP备16011199号-2] [滨公备0601007] )

GMT+8, 2024-9-20 18:52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