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无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舍得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解说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长是李煜瀛,李煜瀛是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在驱逐溥仪出宫时被推举为国民代表。同时聘请了蔡元培、陈垣、沈兼士、鹿钟麟、张壁、俞同奎等社会文化名流担任委员。委员会的职责是办理清宫公产私产的认定及一切善后事宜。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有收藏文物的传统。一个王朝灭亡后,新的王朝则取其收藏为本朝所有。所以清室善后会认为清宫中历代宫廷传世之宝,都应复归于民,属于为民国政府所有。

吴瀛,在溥仪出宫那年三十三岁。时为北洋政府内务部警政司第三科科长,同时兼着北京市政府坐办,主要责任是对逊帝溥仪和清宫事务的监管。溥仪出宫后,受清室善后会委员易培基的聘请做了故宫的顾问。吴瀛的大女儿说,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易培基对故宫的热情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典章文物的喜爱。
 

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之一吴瀛长女吴珊 91岁:

都喜欢玩儿古董,所以他来北京就去逛琉璃厂,他们就一块去买这些看这些,每个礼拜我知道又上琉璃厂去了。

就在清室善委会准备点查的时候,时局又发生了变动。奉系张作霖率部入京,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冯玉祥辞职。第二天逊清皇室人员立即出来声明“所有清室修正优待条件,不能认为有效”。溥仪本人更是登报声明出宫时的签字是因为受到强迫。 善委会原定在11月22日进行的点查预备会被迫停止。
  

溥仪的弟弟溥任 87岁:

我父亲劝他别闹,说没有好结果他不爱听。溥仪老做梦,其实那都是瞎想。
 

紫禁城出版社副社长章宏伟:

他们呢就为了,就是说第一他们想再争取回到宫里来,这个是他们的第一个希望,那么第二个希望呢,即使回不到宫里来,也希望能把东西拿走,哪怕拿走一些。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章伯锋:

这个事情嘛,在段祺瑞那得到支持,段祺瑞当时命令内政部和警察厅。
 

紫禁城出版社副社长章宏伟:

不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的物品。

这时,一位叫庄蕴宽的人挺身而出,当年袁世凯称帝时,全国六十位议员有五十九位支持,唯有他一人冒死反对,从而获得极高的社会声望。后来,被民国政府委任为民国审计院长,同时参与了善后会的工作。庄蕴宽在段祺瑞面前力保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和易培基等人。


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之一吴瀛之孙吴欢:

段祺瑞这么个情况下呢,批准了这个呈文,批准了呈文了就在法律上等于确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存在,这样李石曾这些人就合理合法的带着一批北大系的学者,进入了故宫。

就在1924年11月24日这一天,善后会在李煜瀛的带领下开始了正式的点查。他们首先从乾清宫开始。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点查的情景,2005年4月,我们在原地进行了再现。按当时的规定,每一个宫殿的物品按千字文次序,编一个字,然后依次编号。乾清宫是第一个开始点查的,编成了“天”字。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木踏凳子,就把它记录下来,列为天字第一号文物,这件事被传为了笑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走进宫殿,感到既新鲜又好奇。

这天的点查工作被人用这几张照片纪录了下来,人群中有一位来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年仅十九岁的单士元。三十二年后他成为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

正好呢有个摄影委员也在那儿,就说那个单士元给你拍个照吧,说穿那个马褂拍个照吧,他自己还曾经写过,呆若木鸡,好像个老学究似的,不可看也。

当时对来故宫参加点查的工作人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

它首先要有两个坎儿,就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呢就是说铺保。
 

故宫博物院原馆员傅连仲:

你要进故宫那门儿,三家铺保。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

一旦发生了盗窃发生了不轨行为,你要承担责任,你要替他去还钱,一个呢就人保。

  
故宫博物院原馆员傅连仲:

保证你那什么呢没事儿,最大的一个就是你不能偷盗,一草一木都不能往外拿。

当时在宫里把点查叫“出组”,工作完毕叫“退组”。出组时大家要一起在一个地方工作,不得单独行动。点查初期正是隆冬季节,宫内又不能生火,为预防发生偷盗的事情,他们用带子扎紧袖口,使两手在寒风中根本无处可藏。有时点查两足站地,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墨盒里的墨,毛笔的笔尖经常被冻成冰块。清点工作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

他们那些人的那种文化使命感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这种责任感,现在真的回想起来,他们可能比我们更强烈。

善后委员会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制度. 每一次点查的名单上都印着组长和成员的姓名。 这些具体的工作包括查报物品、登记、贴票、事务记载。 每次出组完毕后,要贴封条上锁。这封条上的四个部门是国务院、警卫司令部、清室内务府、善后委员会,当时还要求工作人员退组时留下自己的影像,以备日后的查档。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的文物有117万多件。故宫连同宫中的珍宝究竟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成为社会上下关注的焦点。善后会依照国际惯例上对皇室宫殿处理的办法,应该对公众开放,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故宫应建立博物院。而最早提出这个动议的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

1925年的7月31日,善后会在清点养心殿卧室的时候有一个重大发现,那是溥仪和清宫遗老旧臣金梁、康有为密谋复辟的文件,这些文件的查获,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驱逐溥仪出宫是正确的。自溥仪出宫住进了醇亲王府,二十几天后就躲进了日本公使馆,第二年到了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他的复辟活动。回到紫禁城几乎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梦想。鉴于当时的紧迫形势,善后会认为,应该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


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1925年的9月份呢,9月底他们就开过一次会就说是形势相当紧急,必须成立博物院,博物院一成立呢这就是彻底杜绝了溥仪这一伙复辟的念头了。

1925年的初秋时节,在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日子正式确定下来的前几天,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先生用大抓笔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就像本片开篇向大家展示的那样,1925年10月10日,距今整整80年的这一天, 故宫博物院成立了。
  

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博物院是不追求盈利的,它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的永久的一个机构,它对于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研究、收集、整理特别是为教育、研究、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当时的一位学者评价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又一次胜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规的开端。神武门前车水马龙,拥挤空前,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

在袁世凯死后的十二年间,前前后后有5位总统、一个执政、一个大元帅,轮番上台。 不管是谁在台上,他们都把目光对准了故宫。1926年,当时执政的段祺瑞以煽动共产学说为理由,下令通缉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石增、易培基等五人。他们被通缉的真正原因是在故宫问题上跟段祺瑞政府长期对立。故宫博物院失去了领袖。自此,善后委员会被迫解散。很快,7个月后,北洋政府的国务会议改组故宫博物院,成立“保管委员会”,在重新选举中,满清遗老赵尔巽、孙宝琦为正副委员,在他们的鼓动下,迎溥仪回宫声浪一天比一天高。当时留任的庄蕴宽、陈垣等人表示强烈反对。由于他们的坚持,赵尔巽、孙宝琦没能顺利上任,怒而辞职。故宫博物院又一次脱离了险境。

然而,紧接着为保护故宫而据理力争的陈垣先生却被捕了。陈垣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学家,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今天,他的学生启功先生这样评价他。
  

著名书法家启功:

他们就觉得我们是中国人,这些东西都是中国的宝贝。

1926年,坚持为故宫工作的吴瀛先生留下了这样的回忆:故宫正是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出胎就不健全,你争我夺,多灾多难。我们一班看护的庸仆,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坚持不肯离去。他们为了不受北洋政府的摆布,坚持不要政府的拨款,一切院务开支仅靠门票收入艰难维持着。

与此相反,乾清门以南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就成立的古物陈列所因属于北洋政府管理,一直能够正常的运转。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故宫博物院的主要领导人李石增、易培基、陈垣全遭通缉、逮捕。 为了保卫新生的故宫博物院,1926年12月9日,“故宫博物院维持会”成立,吸纳了学者、官吏等各方人士共同参与。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蔡乐苏:

这一拔知识分子这一拨文化名流,以他们的身份,因为这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一个文化的大师呢他可以足足可以镇住一个领兵百万的军阀。  

然而一年之后,又一位军阀张作霖却下令查办故宫,名义上是彻查文物,实际上是寻找借口推翻维持会,把管辖大权抓到自己手里。由于他的儿子张学良将军一直是故宫博物院的竭诚维护者,故宫院务没有受到影响。时间走到了1928年,中国又处在一个风云突变的时期,自清帝退位后,此时的中国即将迎来第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国民政府。这一年6月,曾经被通缉远走他乡的易培基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因身体原因一时无法北上,所以他委派北京大学教授马衡等人代为管理故宫,马衡到任后故宫博物院

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至此,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正当故宫博物院的前途初现光明的时候,一个叫经亨颐的议员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提案,他把故宫视为清室私人逆产,主张废除故宫。他的这一提案居然在民国议会上获得了通过。

这不禁让人想起数年前曹锟执政时期,有人曾建议拆除外朝的三大殿建造西式的国民议会大厦的事情,此事也曾闹得沸沸扬扬,结果是远在洛阳的秀才军阀吴佩孚电告全国:“若毁此三殿,中国将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为此事划上了句号。现在又出现废除故宫的提案,文化界人士无不愤慨。他们委派张继先生针对经亨颐的提案,在民国中央政治会议上一一进行驳斥。故宫博物院终得保存。
 

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之一吴瀛之孙吴欢:  

老实讲尽管有不同的这种企图,但是从大局面上讲都给故宫网开一面,这实际上就是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个尊重。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罗随祖:

经过这样的军阀混战,经过这样的动乱,没有遗失,反而完整保存下来,真的是感谢,真的我们要感谢这个先人,这么多先人做这么多默默无闻的这样的工作,也足以使我们今天在世界上觉得自己骄傲。

让我们再次记起一些名字,李煜瀛、易培基、陈垣、马衡、庄蕴宽、鹿钟麟、吴敬恒、沈兼士、吴瀛、蔡元培、俞同奎等等等等。故宫作为中国文化的枢纽,始终跟历史的激荡与变迁紧密相连。这座宫殿和它收藏的那些珍宝随着命运的起起落落,始终让疼爱她、视她为文化传承的故宫人揪心不已。在那样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一直坚持着把故宫博物院完好地留给了后人。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集 国宝大流迁
  

1924年11月5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退位 13年来,溥仪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着的所有文物,那是2000年来封建帝王们历代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我们现在说的清宫的藏品或者说明清皇宫的藏品,它不是说是明代或者清代两朝收集的。也包括从宋代以来宫廷里边这些藏品,它继承了这批。  

纵观中国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常常会伴随着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毁坏,如梁元帝萧绎在皇城被攻破前就曾烧毁了所有的收藏。而每一个王朝的承平时期,来自各地的文物精华又会集中到宫廷。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个行宫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当年清宫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人能说得清楚。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编纂的几本收藏书录大多只限于对书画方面的记载,而且远远不是全部。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一个月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内廷文物进行了清点,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的文物中瓷器最多,大都存于宁寿宫、皇极殿和斋宫;其次是书画,以钟粹宫最多;金器、铜器、玉器在各殿都有不同数量的收藏。但这只是溥仪离宫后的情形,可以肯定的是,这时的文物已经有了大量流失。

事实上,清宫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此之前六十多年的1860年。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用150年时间陆续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这是当时的宫廷画师沈源、董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今天的人们只能从这里想象当时圆明园的风貌。据不完全记载,圆明园中仅唐宋名人字画就有200多幅,园内的文源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藏书楼,其中收藏的一部《四库全书》就有3万多册。而四库全书在全国只有7部。在舍卫城中还有康熙以来收集的10万尊珍贵的佛像。而这些几百年来的珍藏在几天之内就消失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进入圆明园,第二天,疯狂的抢劫开始了。  

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发往本国的通讯中说,在进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而价值连城的书画,在士兵眼里不过是废纸罢了,甚至被用来点烟。

连续三天的抢劫之后 ,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怒斥这种暴行说:两个强盗,在抢劫和纵烧了圆明园之后,他们平分了赃物,手牵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

法国枫丹白露宫,法国国王的行宫。当时的拿破仑三世专门修建了一座中国馆,它的藏品全部来自于中国皇帝的行宫,是英法联军统帅蒙邦利的战利品。这里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从未正式对外公开。
 

圆明园管理处研究员 刘阳

法国人当时抢走之后呢,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呢当时到了枫丹白露为了装修他出现了破坏性的一些破坏。像一些珐琅一些香炉他把香炉盖掀起来当吊顶使。抢出一个唐卡,它挂在墙上当壁纸使。珐琅五供是来自于圆明园,它上面插了些西方的蜡烛,他把屏风改造成一个展示柜,改造成一个多宝格的形式。实际上他就破坏了一个大的屏风,类似于就像一个古董商卖古董似的那种形式。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实际上他没有更多地去把文物进行分类,因为他文物数量太大了。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据说这里的宋元明瓷器的收藏量仅次于北京的故宫。在它的东方馆赫然展出着一幅《女史箴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卷轴画,虽然是隋唐时期的摹本,但它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少有的传世作品。1903年英军上尉约翰把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这幅画来自于对中国的另一次抢劫。

1900年农历八月初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自建成以来第一次遭到外来入侵。这是俄国官兵在乾清宫的皇帝宝座上兴致勃勃的留影。当时,各国军队在紫禁城轮流驻扎,先后长达一年多时间,故宫文物遭到洗劫。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清宫的档案也有记载,但是记载的不全。你比如说档案记载某一天,军队拿走了有300多件,他有个大的(数目),列的不详细,就是说玉器啊什么什么有多少。这样的记载比较多。一个准确的统计也没有的。  

中南海,一座比故宫的历史还要早的皇家离宫,当时这里成了八国联军的总部。

这是当年从中南海的瀛台被抢走的《五牛图》,它是唐代大画家韩滉的真迹,而目前唐人真迹存世已经寥寥无几。它被抢走后,多年不知所踪。1951年,国家以5万元港币从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买回。

在这次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圆明园彻底地毁于战火,其他的几处皇家重地甚至王公府邸都遭到洗劫。藏于翰林院的《永乐大典》被烧毁。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1万1千册,只剩下了300多册,其中170册留在中国,其余的分别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故宫以及宫中文物的命运始终随着国运与时局的变化而动荡起伏。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小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当中,一批太监开始伺机盗宝。当时地安门一带新开了不少古玩店,而且生意都很兴隆,而这些店铺的后台老板大多是宫中的太监。

新中国成立后,在清理故宫时,曾经在多处发现了被太监们藏匿起来却没来得及带出宫去的珍贵字画。其中在重华宫的戏台底下就发现了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这是赵霖惟一传世的作品。

宫中文物的失窃惹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但这却招来了更大的祸患。

1923年6月26日,为了灭掉偷盗的罪证,太监放火烧毁了建福宫,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曾存放了上千尊金佛,事后,光一家金店在处理这些灰烬时就拣出了一万七千两金块和金片。  

建福宫大火后,在国人的一片谴责声中,溥仪搬出紫禁城只是早晚的事。为今后的生活打算,他开始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向宫外转移文物。事实上,在居住后廷的十几年中,溥仪曾随心所欲地把许多宫中的东西赏给它的近臣。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大画家顾闳中的杰作,当年溥仪随手把它赏给了他的师傅梁鼎芬。虽然后来被清宫收回,但又被溥仪带出宫外流散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从香港购回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幅宋人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当时宫中有两件,溥仪把其中的一件赏给了他的师傅朱益藩,后来这件作品流到美国藏于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如果说以往的赏赐是为了摆谱,那么这次对溥杰的所谓赏赐就完全是有预谋的偷盗。作为逊位皇帝,他并不敢直接把东西拿出宫去,而是制造机会,让他的弟弟溥杰进宫陪读,由太监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这是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从这里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1922年,宣统14年的7月13日。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名画,总数是册页68件,字画1285件。其中仅十一月初八一天就赏出26件之多。  

1925年2月23日,在被赶出紫禁城3个多月后,溥仪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随后还成立了所谓的“清室驻津办事处”,依然过着小朝廷的奢华生活。为了支撑门面,他开始变卖他当初偷运出来的书画。

在天津,溥仪究竟卖出了多少书画已无稽可查,但仅仅赏给经手人的就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名作。

《阆苑女仙图卷》是五代画家阮郜仅存的一件作品,而五代人物画传世的总共也超不过十件。《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真迹,反映了唐王朝与吐蕃和亲的重要史实。这两件作品解放后被故宫博物院收回。而与《女史箴图》同等珍贵的《历代帝王像》从天津流出后被卖给日本人,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年的11月10日,溥仪悄悄地离开天津去了日军控制下的长春。1932年3月9日,在长春的伪皇宫里,在签署了卖国条约“日满议定书”后,溥仪变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在当上傀儡皇帝后不久,他偷运出宫的文物也从天津秘密运到长春,存放在了这座叫“小白楼”的仓库之内。

几乎与此同时,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为了在时局恶化时保证文物的安全,正在进行文物南迁的准备,这样的准备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悄悄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故宫文物准备装运南迁之前几天,当时的院长秘书吴瀛被指定为第一批文物的押运官。一时间舆论哗然,毕竟这是几百年来如此大批量的国宝第一次有计划地主动地离开紫禁城,不少人为此担忧,甚至有人要以武力阻止南迁。
  

故宫职员吴瀛之孙 吴欢

因为这个文物呢,大家对它都是一种敬畏的心理,无论是今天来看,无论是反对文物南迁,和这个提出文物南迁的,从心理上都是好意的。但在当时来讲,冲突得很厉害。因为这个,反对文物南迁的人认为,动了文物,就不知道运到哪儿去了。谁也不能保证,又是战乱时期。这些东西怎么办,对不对,又是国宝,价值连城。 

院长易培基向当时的南京政府通报了北京的情况,南京政府告慰民众: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故宫文物应立即运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故宫职员那志良后来回忆那夜的情景说:“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辆声之外没有任何声音。没人说话,也没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没人知道这些国宝何时才能够再运回来。

第二天清晨,满载文物的火车,驶出了前门火车站。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就这样开始了。

火车沿平汉线到郑州,后改陇海线到徐州,再由津浦线到达南京的浦口。

等到了浦口,文物的存放地点突然又有了变故。那志良戏称:这是抬着棺材找坟地。

  
吴瀛之女 吴珊

古物到了那儿,不知道往哪儿运嘛,那个张继又说要运到什么西安,有的又说要运到什么……
  

故宫职员吴瀛之孙 吴欢

然后到底是运上海呢还是运陕西呢?当时又发生矛盾了。张继主张运到陕西,因为他陕西那边关系好,也是国民党常委,宋子文呢,主张运到上海,但是陕西没有具体的地方,上海宋子文也没安排好具体的地方,这些国宝不知道运到哪儿。

当时总押运官吴瀛去南京政府奔走请示,他甚至找到了当时的南京政府主席林森,然而也没有结果。


故宫职员吴瀛之孙 吴欢  

宋子文又出差了,杨森就说,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又押回来了,结果吴瀛说的,是国民政府让我们押过来才押过来的。押过来运到哪儿你们应该安排个地方的。  

半个月后,宋子文从上海出差回来,召开了临时会议,在经过一番争论后,直到3月中旬,政府才决定文献档案留在南京,其余的运往上海。

此后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四批文物运到上海,存放在法国租界天主教堂的仓库里,这些文物来自故宫和古物陈列所等处,共计19000多箱,其中故宫文物有13000多箱。靠着西方租界的庇护,东方的国宝在这里安然地度过了四年的时间。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36年9月26日,故宫博物院在南京的库房落成。随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此时马衡接替易培基,任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一职,并负责此后的文物南迁工作。当年存放在上海的文物又陆续地运到了南京。谁料想国宝在这里只停留了半年就不得不再次迁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8月13日,日军开始轰炸上海,南京岌岌可危。

这时南京政府命令故宫博物院立即将存放南京的文物向大后方转移。

南路文物80多箱由水路转陆路运往长沙;中路文物9000多箱经水路运往当时的陪都重庆;北路文物7000多箱沿来时的路线经郑州运往宝鸡。

南路文物最先起运,等到中路和北路文物起运时,日军已经占领了上海,开始轰炸南京。当中路文物还剩下最后一批时,码头已经没有了中国船只。情急之下,押运官牛德明与一艘英国船紧急交涉,直到最后关头,对方才答应将这批文物运往汉口。
 

故宫职员牛德明之子 牛晨  

那肯定就是逃难啊,那你不跑怎么办呢,不跑就给你炸了,给你毁了。就是这样的,要不然就扔给日本人了。是吧,当时就是,大家的思想就是这个。就不能扔给日本人就得赶紧运走。就是这样,这没办法呀,国家弱你怎么办呢?  

中路文物于一年后到达重庆,在重庆大轰炸时,被紧急疏散到乐山的安谷乡,幸免于难。  

北路文物迎着日军进攻的方向前进,它似乎比中路来得更为惊险。运送文物的火车刚到郑州就遭遇了敌机的轰炸。
 

押运负责人梁廷炜之子、原故宫职工 梁匡忠

我跟你说啊,这押车啊,不是好事儿,你想这文物炸了,你押车的人负责的!说良心话,那他也没法负责,他能捂着那炸弹不让它下来?不行。

结果人也没受伤,是文物业没受损失。这是便宜!一直他,跟到宝鸡。

在所有文物起运仅仅10天之后,日军就占领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路文物到达长沙后,暂时存放在湖南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准备在岳麓山爱晚亭附近的山上开洞贮藏文物,但是还没有开工,日军就开始轰炸长沙,刚刚停留不足一年的这批文物只好再次转运。一个星期后,原来存放国宝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夷为平地,而爱晚亭也被炸毁,南路文物逃过一劫后,一路流离,终于在贵州的安顺落下脚来,存放在一个叫华严洞的溶洞里,在这里一放就是六年。后来才又被运到了当时四川的巴县。

北路文物的命运更为坎坷,到达宝鸡后待了不足3个月,宝鸡也遭敌机轰炸,文物开始继续西迁。
 

押运负责人梁廷炜之子、原故宫职工 梁匡忠

可不是真逃难!那真是逃难,实际上就是。可是你前头跑,后头日本飞机追着,我跟你说这也怪,我们只要一前脚走,后脚那儿就炸。那时候那消息怎么那么灵通啊?他不灵通咱们灵通。他怎么不灵通,你炸我我东西都走了,你炸什么炸。

北路文物逃脱了敌机的轰炸,开始翻阅秦岭。那志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车开出时,已经落雪,不久,路被雪盖满了,车子在轮胎上挂着铁链行驶,大家都是不寒而栗。”

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往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北路文物经汉中、成都最后运到了四川的峨嵋。

在峨嵋,故宫博物院成立了驻峨嵋办事处,当年存放古物的大佛寺现已不复存在,而门口的这棵大榕树,却依然挺立在那里,见证着当年发生过的故事。
  

押运负责人梁廷炜之子、原故宫职工 梁匡忠  

说良心话,对故宫的东西都最珍惜,都没有说私心顾自己,把这丢下。你甭管有警报也好,是有什么事儿啊,他不会先回家,先回库房。

至此,当年从故宫运出的13000多箱文物,除很少一部分留在南京外,其余都安全转移到了大后方。  

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在5年多时间带着这批国宝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其间,没有一件文物丢失或损坏。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  

就在文物艰难西迁的时候,日本人进入了故宫。有资料说日本人掠去了不能断定年代的铜缸66座、铜炮4尊、铜灯亭91座运往天津去冶炼,以制造杀人的武器。抗战胜利后大部分被追回。  

溥仪在抗战的几年中,一直住在长春的伪皇宫里。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人的傀儡溥仪感到大势已去,仓皇中他从小白楼只带走了 120多件书画和一些珠宝准备逃亡日本, 3天后,溥仪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这批文物后来被交给了东北博物馆也就是现在辽宁博物馆的前身。目前,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溥仪带走的文物数量仅次于故宫。其中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欧阳洵的《梦奠帖》都是稀世珍品,成为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溥仪离开伪皇宫后不久,他留在小白楼没来得及带走的大量文物被看守的卫兵哄抢,无数的字画在抢劫中被损坏,其余的随四散的士兵流入民间。

北宋画家李公麟,其传世作品仅有三件,分别是《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和《三马图》。其中之一的《三马图》在这次哄抢中被撕成碎片。

北京琉璃厂在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街市。抗战胜利后,琉璃厂出现了一段异常繁荣的时期,原因就是当年在小白楼被哄抢的大批书画开始在这里出现,古玩商们把它们称为“东北货”。

这是南宋大画家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在琉璃厂被一位收藏家买走后捐给了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据考证,美国至少有6家博物馆藏有“东北货”,其中尤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多,计有430多件。

就在被溥仪带走的文物历经颠沛流离的时候,当年西迁大后方的三路故宫文物陆续被运回南京。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下令将存放在南京的故宫南迁文物运往台湾,从1948年12月22日,到1949年2月,共有2972箱文物被运到台湾,虽然这只是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却都是筛选过的精品。  

当年从故宫运出的文物从此分藏海峡两岸,而当年护送过这些国宝的人有的离开故宫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押运负责人梁廷炜之子、原故宫职工 梁匡忠

他有时候就想,侥幸地就想,咳,几年的工夫就过去了,他心想几年就没事了,谁想到几年、几十年了。他在那儿这么多年没回来你说他怎么想?他心里想不想,他跟谁说呢?谁也没说。  

解放初期的故宫,百废待兴。在国家的支持下,还留在南京的故宫文物陆续地被运回到故宫。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虽然蒋介石带走了一部分,但是新生的人民政权有能力、有魄力,也会使故宫重新恢复她的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宝库的这个决心。

1952年国家出台政策,以琉璃厂为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当年从故宫流失出去的文物。并从全国各博物院馆向故宫博物院调拨,以充实故宫的收藏。很快一大批当年流散出去的文物,如《清明上河图》等再次回到了故宫。而这些文物很多来自于个人的无偿捐赠。

在现在的景仁宫里,每一面墙上都记录着历年来为故宫捐献文物的人士的姓名。

这就是景仁榜。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名字赫然其中,他收藏的东晋陆机的《平复帖》是公认最早的卷轴书法作品,被称为 “墨皇”。当年为了不让它落入日本人手里,张伯驹就把它缝在贴身的衣服里整天穿着。解放后他将这件作品连同其余的七件珍品陆续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建国初期的1951年,共和国的经济还十分的落后。但是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用48万元外汇从香港购回《伯远帖》、《中秋帖》,也就是存放在故宫三希堂中的“两希”。此后,故宫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征集就一直不曾间断。

1995年,故宫博物院以1800万元购回北宋张先的《十咏图》,2003年,又用2200万元购回了隋人书《出师颂》,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书画作品。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过去我们这些东西都流失到海外去了,现在是海外的中国的东西倒回来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我们应该为这个状况感到高兴。这是我们国家实力强大的一个表示,一个反映。  
据不完全统计,50多年来,故宫新入藏的文物有24万件之多。故宫以其150万件的藏品,成为中华精神财富和人类艺术结晶的宝库。

一座宫殿以及宫殿中的奇珍异宝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几百年的风云变换,如今,故宫文物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或辛酸,或离奇,或曲折的故事。他们命运的轨迹也标示着一个国家,几个朝代国运兴衰的历史足迹。
  

字幕: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
 

不同数量地藏有清宫旧藏文物。  

目前,在世界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新加坡、土耳其、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的博物馆还藏有清宫旧藏文物,但具体数字是多少,已无从考证。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
  

祖国的土地,天是蓝的,水是甜的,空气是清新的,可尽情地呼吸。每一个行人脸上都透着那么纯洁,我体验到了精神的幸福。

这是一位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描述他的内心感受。幸福来自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新的气象中,故宫开启了新的一页。新的一页的开启,发生在1949年的年初。

当时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给兵临城下的解放军,发出这样的电报,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策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它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古迹。1949年 1月22日,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使故宫免遭战火。几天后,解放军和平进入了北京城。目睹解放军入城的人群当中有一个叫马衡的人,他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在日记中写道:解放军自永定门入,行列延长数里,整齐严肃,颇为壮观。很快,1949年的3月6日,解放军的军管会正式接管故宫,那时还是故宫守卫队队员的傅连仲见证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我们当初是从这个门进来的,通知以后我们从这个门排队进来的。”

来到故宫,负责接管工作的是军管会的代表尹达、王冶秋。

“我们站在这个地方了,我的位置就站在这儿”

当时,故宫的300多名工作人员,聚集在了这个大殿里,等待着历史性的一刻。

“站三面,西面、东面都有。他们西面冲这边儿,我们冲西。当时王冶秋、尹达他们也是从后门进来的。从后面上了这台子。上这台子后宣布:‘造反了!我们造反了!故宫的人从此革命了!我们是革命了!革命人了。’”

这是建国之初,老百姓在天安门广场上欢庆节日的一个场景,那个时期,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就是百废待兴。

这是1949年年初时故宫的景象。

那个时候,不仅一些院落房屋倒塌、荒草没人,还有很多地方堆满了垃圾。据说当时的一些老百姓,把故宫称为一堆破庙。建国之初,中央政府的财政极端的紧张,但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新生的共和国依然播出专款,来修缮故宫。这些照片记录下建国初期修缮故宫时的情景。在那些破损和老旧的房子被修复的时候,故宫博物院的库藏也逐渐充实起来。

这个时候,被溥仪留在天津的一部分故宫旧藏回来了。被国民党政府从故宫搬迁至南京的文物中,有2000多箱也回来了。1954年的春天,故宫的城墙上,出现了毛泽东的身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5月20号的下午,这是他在四天之内第三次来到故宫,三次都是登临故宫的城墙眺望紫禁城。从各种史料中我们没有查到毛泽东来故宫的详细记载,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1956年,张伯驹将自己收藏的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对李白诗词颇为推崇,面对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传世墨迹爱不释手。而两年之后,毛泽东将《上阳台帖》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

在这之前,毛泽东把稀世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钱东壁临写的《兰亭十三跋》也分别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从建国开始,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短短几年时间内,不少流散民间,流失海外,以及存放在东北,天津等地的一百多件国宝级书画陆续回到了故宫。1953年 10月,当故宫绘画馆揭幕时,轰动中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随着国家对故宫的投入逐年增加,修缮工程越来越多,但是发生在宫墙里的变化,并不为多数市民所知。

1956年的春天,路过景山大街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的西北角楼被一个巨大的工棚罩了起来,一时间,北京市民中纷纷流传,角楼拆下来装不上了,被故宫的人修坏了。

故宫的角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它的结构非常的精巧、复杂,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修建角楼在历史上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

早在明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角楼的结构非常复杂,工匠们很久都修不好。这一天,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工匠们发现他的蝈蝈笼子和角楼的构造很相似。按照这个蝈蝈笼子的结构,工匠们终于建起了角楼。后来人们说,这个老头就是鲁班。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实际上角楼独特的建筑工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工匠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堪称绝技。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故宫和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几年的抢救性修缮和维护,一个面貌一新的故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张极富历史意味的照片,拍摄于1961年,照片中的两个人一个叫溥仪,一个叫鹿钟麟,37年前,就是这位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将逊位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如今他们在新中国的政协礼堂相遇在一起。不久之后,溥仪回到了他阔别近四十年的故宫,感慨颇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故宫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同样是富有历史意味的一刻,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天,将在故宫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来,紫禁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也是紫禁城自清代康乾盛世以来,走向新的盛世辉煌的一种象征。

百年大修,故宫人任重道远。

“整个要修一遍,而且这一次和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它这个宫殿的使用功能。我这个宫殿修好以后干什么用,我是做库房,我是做展览室,我还是做原状陈列的地方。所以这次,在整个工程的定性上我们叫做完整保护,整体维修。”

这次大修将历经19年时间,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整个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到2020年,紫禁城600年华诞的时候大修工程全部结束。到那个时候,世人将重新领略历史上康乾盛世之时的紫禁城的面貌。

从2004年六月开始,故宫中轴线上东西两庑的修缮工程陆续开工,我们的摄制组一直跟踪记录着大修的过程。三个月之后,当工程进展到中轴线最北端的宫殿钦安殿时,我们纪录到一次重大的发现。“您那儿来了几个师傅?等会儿啊,等会儿别动!别动!这儿有有藏文。都别动,别动!我去打电话去。”紧接着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一、二起,还有呢!这么多!高举,走、往那边儿走,给放下去……”

在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陆续发现了3000多卷佛教经典,全部由藏文撰写。

这些经卷就是在这三个地方发现的。

这样重大的发现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还是第一次。

这些藏文经卷的发现,也引发着故宫很多专家的兴趣和猜测。

钦安殿是故宫最重要的道教宫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传说是故宫的保护神。在这样一个供奉道教神灵的宫殿里,为什么会藏有藏传佛教的经卷呢?据专家说早在元朝的时候,藏传佛教就开始进入宫廷,明清两代更为盛行。这些经卷有可能是清朝时加放进去的。皇帝以此来祈求自己拥有更多的智慧、力量,祈求他的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体现了,在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

一年之后,钦安殿大修即将完工,除了留有少数作研究之用,绝大部分经卷又被放置回宝顶,而尊重历史,恢复原貌正是这次故宫大修中所遵循的原则。

2005年9月,钦安殿修缮工作全部结束。

2004年7月的一个深夜,故宫大修的运木工作正在进行。由于北京市的交通管制,每次运木的车辆都要在夜里1点钟左右进入故宫。

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所用木材都是最好的楠木和杉木,而现在像当年那样的巨大楠木已经难见踪迹,这次故宫大修用的都是大兴安岭的松木,它们也是百里挑一的深山红松。这次故宫大修使用木料数量巨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已使用2700立方米的木材。

这次故宫大修,为了保持紫禁城建筑的原貌,大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和工艺。这位年轻的工人正在涂抹的是“地仗”。附着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将起到保护和防腐的作用。

现在镜头里看到的,就是工人们正在故宫的工地上调配地仗。他们把发酵的猪血、白面、桐油、砖灰,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几样东西活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工艺,通过工匠艺人们一代代的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调配地仗的各种材料的构成比例,是被严格保密的。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从清朝开始,这种工艺就在修缮紫禁城的工程中使用。地仗灰的外面还有苎麻,它可以使“地仗”不开裂。像大门这样面积较大的地方,最多要铺六层地仗、两层苎麻,行话叫“两麻六灰”。民间传统工艺的使用,将使大修之后的故宫依然传承着数百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太和殿,人们俗称金銮殿,它的确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装饰最多的宫殿,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做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2004年5月,我们来到苏州城外的小镇陆墓,对这种金砖的烧制进行了工艺再现。

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制作金砖,需要选土、炼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六道工序,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谓的“土性”,制好的砖坯也要阴干7个月以上,入窑后要用十万斤稻壳烧炼2个月。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烧制好的这种砖,为什么被叫做金砖呢?一种说法时它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被叫做金砖。

这是2005年9月故宫的协和门外,工人们正在铺设的砖就来自苏州的御窑厂,这次大修没有更换重要大殿室内的砖,那些金砖历经数百年,还依然保存完好。

在这次大修中,还有一道极为独特的工序就是贴金箔。

贴金箔非常具有观赏性,工人们先涂上一层特制的金胶,然后把金箔粘贴在金胶之上。有经验的工人贴的又好又快、用金又省,非十年之功不能达到如此技艺。经过一朵棉花的擦拭,一条金龙就这样现身了。在这次大修中,故宫使用的金箔来自于有几百年生产历史的南京金箔厂。从这种厚厚的金块变成金箔,需要捶打2万次以上。 

打好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只有0.15微米厚,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五百分之一。

故宫专门为这次大修订制了一千万张金箔,它们将使修缮好的故宫更加金碧辉煌。

当故宫大修进入2005年3月初的时候,又有了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

这一天,正在昭德门上拆卸屋顶的工人,在屋脊正中的琉璃瓦下,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这就是传闻中的宝匣。

它的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经过故宫专家仔细得取证,发现在这个宝匣里有24枚铸有“天下太平”字样的金币,还有五种彩色丝线,五种中药材,五种香料,五种金属的元宝和五色宝石。据专家介绍,安放宝匣是为了祈求平安、长久,每样放置五种,又与阴阳五行有关。

而后这些宝物被故宫文物管理处妥善保存起来。

这是故宫以往大修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场景,来自国外的专家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直接参与紫禁城的各项修缮工程。“刚才测量的是建筑的后半部分,现在我们要测前面了要重新定位。”百年光阴,两个时代。当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科技同时在大修中使用的时候,紫禁城已经完成了从皇家禁地到博物院再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跨越。

2005年5月的一个清晨,故宫还没有开放,太和殿广场上出现了一些外国人,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来自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的文物修复专家。

在太和殿内,意大利专家开始向墙壁里注射树脂,这个方法可以防止墙皮脱落,让太和殿的墙壁更长久地保持完好,他们曾经在修复最珍贵的达芬奇壁画时使用过这种技术。

除了意大利的专家,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的古建、文物修复、数字化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这次大修。

“故宫的保护不是故宫人的,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它是世界人民的。海内外 ,特别是国这些组织和机构对故宫文物保护上的支持,我们感觉到这是他,不仅是对故宫的古建尊重;他是对中华民族的尊重;他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都是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表示欢迎的。”

这是宁寿宫最北端的倦勤斋,这座宫殿的内部从来没有向游人开放过。在这次百年大修中倦勤斋室内装饰修复被确定为一个重要的试点工程,这个试点工程从 2002年起就开始了。今天,来到这里的还有来自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文物专家 T•K,他参与过很多亚洲国家的古老绘画的修复工作。倦勤斋,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做太上皇以后娱乐休闲而修建的。它是紫禁城里最豪华的宫殿之一,它的内部装饰,堪称绝世之作,代表了乾隆时期工艺的最高水平。但现在年久失修,一些地方已经破损,很多地方需要尽快修复。这幅贴在倦勤斋屋顶的叫做通景画,它运用了西洋透视技法,据说是宫廷画师朗士宁的学生王幼学画的。通景画的修复是倦勤斋室内修复工程最重要的一项,整个工程由故宫博物院和美国世界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完成,此时专家们正在揭取通景画,准备到裱画室修复。

在故宫的裱画室内,一位专家正在和面,这是用来修复通景画的新发明,和好的面团是用来除尘的,既可以粘住画面表层的尘土,又不损伤颜料。倦勤斋内的通景画,据今天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这幅画虽然是贴在屋顶上,但是它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他的修复,与国宝级书画的待遇一样,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整个修复过程需要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

这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是乾隆高丽纸,与他材质相同的纸,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美国专家提议用韩国生产的传统纸张,但是在两百年历史的乾隆通景画背后托裱上外国生产的纸,故宫的专家们难以接受,他们坚持使用中国自己的纸张。

一年多后,他们终于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了这种完全手工生产的传统纸张。经过7名专家历时一年多的努力,通景画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但修复好后,它暂时还不会被贴裱到倦勤斋的屋顶上。

这幅通景画将在倦勤斋其他修复工作完成时,作为最后一道工序,重新回到倦勤斋。就在专家们修复通景画的时候,倦勤斋室内的修缮工作还在进行。

2005年5月,当工人们对倦勤斋室内进行清理的时候,在宝座床的木板下,又有了新的发现。

这是一个象牙雕刻的花蕾。

这是从饰物上散落下来的彩色玻璃珠。

这个玉石的瓶盖为什么会端端正正地出现在这里,故宫的专家也无法解释。

历经几百年岁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断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新的惊奇,在这座沧桑而神秘的宫殿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在故宫的建筑进行大修的同时,它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有40多年历史的珍宝馆和钟表馆重新布置后再次开放,同样的文物,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感受。

与此同时,更多的馆藏文物,以不同的形式陆续与观众见面,故宫现有馆藏文物150万件,由于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多年来,许多文物只能沉睡库房。从 2004年起,一项为时七年的文物清理计划全面启动,包括收藏文物、宫廷生活用品以及各类资料在内的所有文物将通过最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完成全面清点,并纳入正规管理得到妥善收藏。

这些凝结着千百年文化艺术结晶的珍品,将和这座宫殿一起,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留传后世。

“故宫博物院作为社会和公众的博物院,应该是越来越年轻的。因为,我们应该把一个古老的紫禁城、古老的故宫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用多种多样的渠道把它提供给社会,让社会和公众走进紫禁城。”

“从午门进来,沿着参观路线在观众的人群里,一面走一面听着观众的议论。特别是我们有了新的改进的展览,我们有的新的服务措施得到观众的由衷赞叹的时候,我会非常高兴。”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碰上了最好的机遇。我们也有决心把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也有决心把故宫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度过了它的八十岁生日。

“这就是太和殿,这个广场就叫做太和殿广场。”

“以前皇帝跟大臣们举行重大仪式就是在这里,太和是取自《周易》……”(中文)

“这就是太和殿,这是故宫建筑群中最高的一个建筑。”(日文)

“请看这里就是太和殿,早晨皇帝在这里上早朝。国家有大型活动也在太和殿举行。在这两侧文武百官排成两队,向皇上高呼:‘万岁!万岁!’”(韩文)

“女士们、先生们,这里是太和门。我们所在的是故宫最大的广场。那为什么我们叫它太和门呢……”(法文)

“走吧!游客们我们现在去故宫!去参观太和殿也叫金銮殿”(意大利文)

紫禁城,初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五百年间它曾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帝王将相的舞台。故宫博物院,得名于1925年,八十年来,它历经风雨,走向复兴,最终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宝库。今天,紫禁城既古老又新鲜,它正承载着历史,创造着未来!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发表于 2008-9-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这儿能看到的,有正经算得上记录片的么?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无为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APP|无为大事记|百度统计|无为论坛 ( [鲁ICP备16011199号-2] [滨公备0601007] )

GMT+8, 2024-12-27 15:12 , Processed in 0.06261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