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无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7|回复: 0

征集“渤海革命老区精神”概括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渤海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根据地和战略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广大渤海区军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渤海革命老区精神,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实践需要和多方建议,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渤海革命老区精神”概括语。   
    一、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公益活动,不论市内市外,社会各界均可参与。特别约请在渤海革命老区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及后人、对渤海区有所研究的人士、原渤海区范围的兄弟市发表意见。
    二、概括语力求全面、准确、凝炼、深刻地反映出渤海革命老区精神的实质、精髓和内涵,文字尽可能简明、上口、好懂、易记,最多不超过30个字。既与新滨州精神相照应,又尽可能避免文字重合。在报送概括语的同时,亦可阐述理由。主办方在汇集整理之后,提出预选方案,经专家研讨论证,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审定,向社会公布。参考资料见《渤海革命老区简介》。
    三、征集活动即日起开始,投稿时请写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
    四、主办方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bzbhy@126.com
联系电话:0543-3162086(兼传真)、3162078
通讯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市政大楼0411室
邮    编:256603

渤海革命老区简介

    渤海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重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另为胶东区、鲁中南区)。 其东至胶莱河,西抵津浦线,南跨胶济路,北止天津南,东北濒临渤海,版图面积最大时达5.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下辖6个行政专署(地委、军分区),所辖区域涉及现在山东省的滨州、济南、淄博、潍坊、东营、德州等六市和河北省沧州市及天津市下辖的共51个县、区。中心地域在现滨州市。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今惠民县城及惠民县何坊乡。1950年5月因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渤海区奉命撤销。
    渤海革命老区具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传统,是我党我军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王尽美、邓恩铭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即来到这一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开展革命斗争,在渤海区的张店一带建立了以产业工人为核心的党的基层支部和工会组织;在寿光、广饶一带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地区曾爆发了著名的博兴“八四”农民武装暴动、益都“郑母暴动”和庆云县马颊河河工暴动。
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的前身——清河区、冀鲁边区的广大军民坚持冀鲁平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开创了以黄河入海口为中心的垦区抗日根据地。“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天津大举南下,冀鲁边区首当其冲进行抵抗。中共津南工委于1937年7月15日在盐山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领导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在清河区,中共山东省委派从延安来山东的红军干部及出狱干部分赴小清河流域各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发动武装起义。1937年12月26日爆发黑铁山起义,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12月29日,发动寿光牛头镇起义,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此后在潍县、昌邑、广饶、临朐、益都、临淄、博兴等地先后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第九、第十支队及临淄青年学生志愿军训团、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等。这些武装建立之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创立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对这一地区的斗争十分重视。1938年9月,肖华率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整编地方部队,建立党政军各级组织,创办抗日军政学校培训干部;团结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高树勋部抗日,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的“冀鲁联防”;先后组织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等战斗,狠狠打击入侵的日寇。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陆续侵占清河区、冀鲁边区境内各县城及较大村镇,开始频繁的“扫荡”、“蚕食”,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顽固派在其“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指导下,不断挑起摩擦,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日益恶化。在清河区,1939年6月在邹平县境内爆发刘家井战斗。7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由原第五军等部队改编)司令员马耀南在率部转移途中遭敌伏击,壮烈牺牲。当时,如何开展和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是摆在清河区党政军领导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等就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给予重要指示。此后,在许世友所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支持下,清河区在黄河入海口两岸广阔荒原地带创建了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从此我军基本上跳出了原在胶济铁路两侧活动的狭小圈子,作战由内线转入外线,由被动转为主动。1942年始,日伪对清河区根据地军事上实行大规模“扫荡”、“清剿”,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统治,经济上实行掠夺政策,使根据地受到很大损失。清河区党政军民坚持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团结,咬紧牙关,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大挖“抗日沟”,改造平原地形,利用青纱帐,开展“小部队”(敌后武工队)活动,创造了在平原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并在1942、1943年两次组织夏季反“蚕食”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在冀鲁边区,自1939年底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和边区主力部队陆续奉命转移后,边区的党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1941年中央北方局巡视团来边区后,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策略,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2年6月,日伪军继在冀中实施五一大“扫荡”后,对冀鲁边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我遭受重大损失。边区抗战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刘少奇同志对冀鲁边区关于坚持抗战、渡过难关和斗争形式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重要指示,边区军民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敌进我进、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不断打击敌人,形势逐渐好转。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遭叛徒杀害。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形势日益严峻。
    1944年初,根据形势的发展,为便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统一指挥、有利作战,经中央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景晓村任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杨国夫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后为袁也烈),刘其人任渤海区行署主任(后为李人凤)。渤海军区于1944年相继发起夏、秋、冬三季战略攻势,全部恢复被“蚕食”的益 (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根据地,先后攻克鲁北重镇利津等4座县城。1945年4月,渤海军区发起讨伐顽军张景月部的战役;同年6月,发起蒲(台)滨(县)战役,先后解放蒲台、滨县城及道旭、北镇等日伪据点;同时,各军分区部队先后解放吴桥、南皮、德平、庆云、沾化、高苑等县城。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渤海军区遵照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命令,组成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第七师(老七师),兵分三路展开大反攻。至9月底,渤海区部队共歼敌2.6万人,解放县城25座,人口575 万。除津浦、胶济两铁路线上部分城镇尚为日伪控制外,渤海区内敌伪已被我军全部肃清。
    抗战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发展东北、巩固华北”的重要战略方针,杨国夫、刘其人、龙书金、徐斌洲等率渤海子弟兵部队——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和渤海区独立师共1.3万人奉命挺进东北(此部后编入四野六纵,1948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解放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6、1947年,刚刚求得翻身的渤海区广大农民纷纷报名参军,为保卫胜利果实,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军热潮。渤海区先后共有17.2万人参军。1947年4月,渤海军区奉命正式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兼政委(此部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正式成立,袁也烈兼司令员,周贯五兼副政委,廖容标兼副司令员(此部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现为上海警备区部队);1947年8月,两广纵队在渤海区组建,曾生任司令员;1947年,组建1万余人的渤海军区教导旅,由三五九旅副旅长张仲翰带领西进(此部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步兵第六师,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驻屯新疆库尔勒市);1948年底,渤海区又组建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此部后编入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另外,还有数万名子弟兵组成基干兵团加入华东、中原、西北、东北等野战军和中央警备师等部队,参加了全国解放战争。渤海区还抽调50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抽调30余名干部北上大连组建中共渤海区大连工委,开展对敌占区城市的经济工作。
解放战争一开始,渤海区党委就把保障前方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作为整个支前工作的中心任务,组织广大群众,为前线筹集、运送粮草、副食,制作被服鞋袜,生产和运送武器弹药等,一批又一批的支前大军源源不断地奔赴前线。“一串小车一条龙,吱悠吱悠向前游,一天走不断,一眼望不到头”,“碾磨一起转,米面送前线,打倒蒋介石,粮食是子弹”,当年的这些流行歌谣生动地反映了渤海区“车轮滚滚”支援前线的情景。据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全区支前的民工达81.9万人次,出动大小车近128万辆次,牲口97.8万头,运送支前军粮1.35亿公斤(占山东全省这一时期全部支前用粮的38%)。陈毅1947年8月12日在渤海区党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前线的胜利不是单靠将军、指挥员的天才,而是靠全体党政军民团结与努力。过去渤海区对支前工作贡献很大,今后仍继续加强工作。没有前后方共同的努力,同心同德,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45万兵力重点进攻山东。陈毅、粟裕率华野部分部队渡过黄河后,进驻渤海区阳信县何家坊(今滨州市惠民县何坊乡)一带,指挥华野西线兵团,配合刘、邓大军转入外线作战。张云逸、邓子恢、舒同等领导同志率领华东局、华东军区所属部分机关,分别转移到渤海区黄河以北阳信县一带。同时,华东野战军兵站、医院、后勤机关、荣军学校,鲁南、鲁中区党委所属部分机关,还有大批伤病员、伤残军人、干部家属和随军民工,苏北、淮北地区的部分人员,以及经渤海区转入鲁西南地区作战的华野六纵等部,共40余万人转移至渤海区。渤海区成为这一时期整个华东区和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
    1946年7月始,中共渤海区党委发动并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伟大成绩。毛岸英曾在阳信一带参加过土改。但渤海区的土改运动也出现了一些曲折。1947年11月,康生来到渤海区,借“土改整党”施展其政治阴谋,全盘否定渤海区党委的工作,撤销了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副书记王卓如、行署主任李人凤等一大批区党委、地委、县委的领导干部,破坏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削弱了党内和党与群众之间的团结,使党的事业和渤海区的各项工作受到重大损失,以至较长时期影响到对渤海区干部的使用和对渤海区的宣传。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无论遇到什么坎坷挫折,渤海区军民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奋斗不息,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甘愿奉献,为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进行了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渤海区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景晓村、马耀南、杨国夫、廖容标、李人凤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著名烈士黄骅、马耀南、杨忠等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据1982年国家民政部统一组织的普查统计和后来的补充登记,有原始资料的渤海区烈士共55308人。
    渤海区的历史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其光荣的革命斗争历程、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历史贡献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无为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APP|无为大事记|百度统计|无为论坛 ( [鲁ICP备16011199号-2] [滨公备0601007] )

GMT+8, 2025-2-6 14:47 , Processed in 0.06052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